最近王健林比王思聪要忙的很多,从之前的先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,到现在的卖卖卖,不断的登上热搜。
1月29日,万达酒店发展集团,将公司的部分业务出售,买方同意,负责完成目标公司向卖方偿还债务,偿还债务的款项为8.1亿澳元,相当于49.66亿港元。
紧接着由腾讯牵头,联合苏宁,京东,融创计划投资约340亿,收购万达商业14%的股份。
这被很多人解读为:万达急于寻找合作伙伴,出售资产,为了还债,急欲退出房地产市场。
1月30日,万达紧急回应。
万达一系列的动作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还债,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快速回归A股市场,特别是在未来的几年内,监管从严的环境下。
境内上市公司公司回归A股
随着国内股票市场逐步完善,大量的公司选择回归A股。
但是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A股市场上,估值水平还过高,尤其是一些题材概念股。
过高的估值水平,能够给上市的原始股带来高的溢价,而境外一般情况下相对来说比较合理。目前我国的股市,虽然正在积极的进行由审核制网注册制的改革,但是目前还是一个高度监管的市场,上市资格紧缺,一些板块的股值非常高。
比如最近的360成功借壳江南嘉捷,再比如哈尔滨银行,国内一些海外上市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求A股上市机会。
之前市场上就有传言,万达的王健林有意借壳新华都上市,但后来不了了之。
万达在从港股退市私有化时,并没给股东支付相应的对价,而是签订了对赌协议,承诺在2018年9月之前完成A股的上市。现在已经进入了2018年的2月份,如果回归失败,将支付70亿港元的利息。
如果回归A股失败,万达确实要向股东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。但是怎样才能快速回归A股市场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大量剥离负债率较高资产
其实在今年的7月份,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因为万达商业的负债并不算高,通过资产转让市场负债率进一步的大幅度降低。
万达管理层也明白,现在房地产板块整体上来说,ipo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。虽然目前来说,万达商业的ipo状态已反馈,但在过去一段时长内,房地产企业高负债的发展,如果不进行瘦身,那么要想顺利的通过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,显然是风险很大。
万达看似是在出售资产,细细分析,就会发现,出售的大部分资产是以短期负债较高的资产,并且是以对方承诺优先偿还债务为条件。
负债率的大幅度降低就增加了万达回归A股市场的可能性。
给股民和监管层新的预期
万达的管理层也处在矛盾之中,从1月30号的回复就可以看出。
万达地产作为万达的之前主要业务,如果现在退出房地产市场,在新的主营业务还没有形成下,通过审核的概率将非常低。
但是另一方面,房地产市场处在严重的下行阶段,正如前文所说,房地产板块ipo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目前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处在低迷阶段。
所以万达一方面不希望把自己完全定位房地产市场,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房地产市场。但腾讯的入驻,为万达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,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想象空间。
在新零售和新消费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前,线上与线下资源快速融合,是传统的行业和新兴的互联网行业,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。
而腾讯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金融、支付数据、价值,而苏宁也能够为零售提供更多的新业态,之前就有媒体报道,苏宁开店计划中的大店模式,要包含较多的万达广场店。
如果转型合适,也有助于万达有传统的房地产企业,向商业服务商业管理的模式转移。无论是对于监管层来说,还是中小股民来说,都更有想象的空间。
所以不论是引入投资,还是出售资产,万达的一系列动作就是能够尽快的回归A股市场,因为回归A股市场是双盈,不仅可以降低自己的负债,而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。